“竹板一打哗啦啦,党的政策传万家,民生保障暖人心……”城关镇长征路社区文化广场上,“骥乐”文艺队的老同志们身着整齐服装,以自编群口快板宣讲党的理论政策,清脆的节奏与通俗的唱词引得居民纷纷驻足鼓掌。这生动一幕,正是“骥千里”工作室以“银龄行动”赋能基层治理的鲜活缩影。作为党建引领下的基层自治品牌,“骥千里”工作室依托社区老年协会,精准盘活退休老同志的资源,将“银发力量”转化为治理效能,逐步构建起“老有所学、老有所为、老有所养、老有所乐”的银龄治理新格局,让老年群体成为基层治理的“生力军”。

老有所学:政策宣讲“声”入人心
“以前听政策像‘听天书’,现在老同志们编成快板、三句半,通俗易懂还好记!”社区居民王大爷的感慨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。工作室精准把握退休老同志政策熟、经验丰的特点,专门组建“骥乐”文艺队,将党的创新理论、健康养生知识、反诈技巧、文明公约等内容,转化为快板、三句半、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。文艺队的脚步遍布社区活动室、小区凉亭、广场角落,用“唠家常”般的宣讲方式,让政策理论走出文件、走进生活,在欢声笑语中落地生根,为社区营造出文明和谐的浓厚氛围。


老有所为:矛盾化解“情”暖民心
“多亏调解队的老伙计们,困扰咱们半年的水管问题终于解决了!”平房区居民李女士指着焕然一新的智能水表激动地说。针对基层矛盾纠纷多发难题,工作室吸纳 30 余名威望高、善协调的老同志成立“骥和”调解队,采用“法理+情理”的融合调解法,成功化解老旧小区改造、家庭邻里纠纷等各类问题47件。在平房区水管渗漏事件中,调解队的老同志们连续一周逐户走访,一边耐心倾听居民诉求、安抚情绪,一边多次与自来水公司协商沟通,最终推动管道维修与33户智能水表更换同步完成,用真心与实干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与称赞。

老有所养:互助关爱“爱”满社区
面对社区空巢、独居老人增多,日常照护、情感陪伴需求日益突出的现状,“骥美”服务队搭建起温情满满的互助网络。通过“1+1”结对帮扶、“1+N”组团服务的模式,志愿者们常态化开展“敲门走亲”活动,将帮扶对象视作家人。陪独居老人就医问诊、帮失能老人维修家电、为抑郁老人进行心理疏导,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,已成为服务队的工作常态。“小张经常来帮我打扫卫生、量血压,太贴心了,孩子在外打工也能放心了。”82岁的独居老人张奶奶握着“骥美”服务队志愿者的手,眼眶微微湿润,掌心的温度却传递着满满的信赖与依赖。

老有所乐:文化养老“享”在其中
“退休后在家闷得慌,现在社区老年大学分校开课,还能练书法、学唱歌,日子过得比上班还充实!”正在练习书法的陈阿姨挥毫写下“老有所乐”四个大字,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。为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,工作室积极对接老年大学资源,在社区设立分校,开设书法、舞蹈、声乐等特色课程,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。同时,“骥乐”文艺队还形成了“周周有活动、节日有演出”的活跃局面,从红色主题汇演到邻里联欢晚会,从端午包粽子到中秋品月饼,老同志们在文化实践中收获快乐、结交挚友,真正实现了从“养老”到“享老”的幸福蜕变。

党建引领聚银龄,基层治理添动能。如今走进长征路社区,“骥千里”工作室早已不是简单的服务平台,更成为激活基层自治的“红色引擎”。4支老年志愿服务队伍、200余名老年志愿者活跃在政策宣讲、矛盾调解、关爱帮扶、文化服务一线,用余热点亮社区,用担当书写“银发映初心”的动人篇章。“老年人从不是治理的旁观者,而是参与共治的主力军。”工作室负责人表示,未来将继续深耕银龄治理模式,让每一位老同志都能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价值、收获幸福,为基层治理注入更多“银发活力”。